当英伟达市值冲破2万亿那天启恒配资,我心里就在嘀咕:老牌芯片厂的日子怕是更不好过了。
果不其然,老牌芯片巨头传出令人震惊的裁员计划。
7月24日,伴随着二季报的发布,英特尔CEO的一封全员内部信揭开了大裁员的序幕。
据悉,英特尔计划在年底前将员工总数从近11万削减至7.5万,这意味着约3万名员工将面临失业危机。
这并非英特尔第一次举起裁员大刀,但无疑是力度最大的一次。根据内部文件显示,此次人员缩减将采取“裁员+自然流失”双轨模式。
什么叫自然流失?我翻译一下:不续签合同、退休不补人、岗位冻结。
截至二季度末,公司管理层级已被砍掉一半。
细数英特尔近年来的裁员历程,可谓步步惊心:2023年裁撤汽车芯片项目时2万人失业;2024年8月时任CEO帕特·基辛格挥刀1.5万个岗位;而2025年陈立武上任后,重组步伐明显加快——RealSense AI视觉业务被砍、德国波兰新项目叫停、哥斯达黎加业务合并至越南。
仅今年前7个月,裁员规模已达2.4万人,其中6月硅制造厂裁员20%启恒配资,7月美国四大主要工厂再裁5000人。
“这些是必要且艰难的决策。”陈立武在内部信中坦言。业内人士分析,如此大规模的裁员反映出英特尔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,必须通过“瘦身”来提升运营效率。但随之而来的技术人才流失、团队士气低落等问题,也将成为管理层必须面对的棘手难题。
与裁员消息同时发布的二季报,进一步揭示了英特尔做出这一艰难决定背后的财务压力。
财报显示,英特尔二季度营收129亿美元,同比微增1亿美元,略超分析师预期。但光鲜的营收数字下,却隐藏着29亿美元的巨额净亏损,其中包括19亿美元重组费用、8亿美元资产减值和2亿美元一次性费用。
分业务来看:
传统客户端产品收入79亿美元,同比下降3%,印证了PC市场的持续疲软数据中心与AI业务39亿美元,增长4%,对比英伟达68%的增速,简直被吊打代工业务44亿美元,增长3%,但台积电同季度156亿美元,差距肉眼可见
更令投资者担忧的是,公司预计三季度调整后每股利润为零,远低于市场预期的5美分。
“英特尔正在经历转型阵痛期。”华尔街分析师马克·李评价道,“虽然营收保持增长,但利润持续承压,说明其传统业务模式已难以为继。”
财报发布后,英特尔股价应声下跌3%-4%,反映出市场对这家芯片巨头转型前景的谨慎态度。
在裁员信和财报中,陈立武反复强调将把更多资源投入“未来增长领域”,特别是AI和晶圆代工业务。这被视为英特尔应对行业变局的核心战略。
确实,在AI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,英特尔不得不直面英伟达的强势崛起。后者凭借GPU在AI训练市场的垄断地位,市值已是英特尔的五倍有余
为扭转劣势,英特尔正加速推出新一代AI芯片,并加强与微软、OpenAI等软件巨头的合作。同时,其晶圆代工业务也在积极争取苹果、高通等大客户。
然而,转型之路布满荆棘。一方面,大规模裁员可能导致关键技术人才流失,削弱研发实力;另一方面,关闭工厂、削减产能虽能短期节流,却可能影响未来的供给弹性。更关键的是,在台积电、三星等代工巨头的围剿下,英特尔能否在代工市场分得一杯羹仍是未知数。
“只有重组才能自救。”半导体行业资深观察家张维为指出,“但裁员只是开始,英特尔需要证明自己能在AI时代找到新的增长引擎。”
随着裁员计划的推进,这家拥有56年历史的芯片巨头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。3万名员工的离去,究竟会带来浴火重生还是伤筋动骨?答案或许将在未来几个季度的财报中逐渐清晰。
这场涉及3万人的职业地震,不仅关乎英特尔自身的命运,更向我们警示着技术迭代的残酷性。
在这个变革的时代,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
信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